和靖先生 北宋處士林逋(和靖),隱居杭州孤山,不娶無子,而植梅放鶴,稱“梅妻鶴子”,被傳為千古佳話。他的《山園小梅》詩中名句:“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?!?
“梅妻鶴子”出自沈括《夢溪筆談卷十?人事二》,說的是北宋處士林逋(和靖),隱居杭州孤山,清高自適,無妻無子,而植梅放鶴,稱“梅妻鶴子”,被傳為千古佳話。
林逋晚年隱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。在山上種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樹。平日除草,施肥,辛勤勞作。待到梅子熟時,就有成群小販前來買他的梅子。他賣梅子不是按斤論兩而是根據(jù)每樹梅子多少毛判判,估價公道。所以商販們都喜歡買他的梅子,他還準(zhǔn)備三百六
“梅妻鶴子”指以梅為妻,以鶴為子。比喻清高或隱居。
沈括 宋·沈括《夢溪筆談·人事二》:“林逋隱居杭州孤山,常畜兩鶴,縱之則飛入云霄,盤旋久之,復(fù)入籠中,逋常泛小艇,游西湖諸寺?!?
【出處】
宋?沈括《夢溪筆談卷十?人事二》:“林逋隱居杭州孤山,常畜兩鶴,縱之則飛入云霄,盤旋久之,復(fù)入籠中。逋常泛小艇,游西湖諸寺。有客至逋所居,則一童子出應(yīng)門,延客坐,為開籠縱鶴。良久,逋必棹小船而歸。蓋嘗以鶴飛為驗也?!?/p>
1、一枝春 陳師道《黃梅五首》(之三)“欲傳千里信,暗折一枝春?!?詩中運用了“折梅寄遠(yuǎn)”的典故。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詩人陸凱的《贈范曄詩》“折花贈驛使,寄與隴頭人。江南無所有,聊贈一枝春?!苯钖|風(fēng)第一枝的梅將春的汛息、真摯的友情和濃濃的思
【典故】
北宋的時候有個叫林逋的隱士,他從小就失去了父母,家境貧寒,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。但他刻苦學(xué)習(xí),發(fā)奮上進(jìn),終于成了一個很有學(xué)問的人??墒橇皱蜕蕴竦?,對功名利祿不屑一顧,他非常厭惡社會上那種阿諛奉承、追逐名利的風(fēng)氣。于是便在杭州西湖邊的一座山中隱居起來,過著清閑自在的日子。
漢劉向《列仙傳·王子喬》:“王子喬者,周靈王太子晉也。好吹笙,作鳳凰鳴。游伊洛之間,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。三十余年后,求之于山上,見桓良日:‘告我家: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。’至?xí)r果乘白鶴駐山頭,望之不得到,舉手謝時人,數(shù)日而去
林逋擅長詩文,他作詩的時候,不用多加思索,大筆一揮就寫好了,可是奇怪的是每次剛一寫好,他讀完后便立即撕掉。有人問他:“為什么不抄下來留給后人呢?”林逋說道:“我現(xiàn)在隱居在山中,尚且都不想以詩出名,哪里還想過名揚后世呢?”
關(guān)于“梅妻鶴子”佳話的傳說 文/梅村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許多賞梅勝地,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許多梅花,那里有放鶴亭及林和靖先生墓,北宋時代的著名詩人林逋(即林和靖)就長眠在那里。當(dāng)年他在此植梅,寫過不少詠梅佳句,還因“梅妻鶴子”
林逋的脾氣非常古怪,既不娶妻,更不要孩子,但是他卻特別喜愛梅花和仙鶴。他常常四處尋訪,只要遇到好的品種,不管多貴,他都會買回來。閑暇的時候,他便一個人在院子里賞梅玩鶴。他有只仙鶴叫“鳴皋”,每次客人來訪的時候,如果林逋不在,童子便打開籠子,“鳴皋”便會跑去給林逋報信,林逋看見“鳴皋”便回來會見客人。
蘭:黃庭堅《書幽芳亭》:"土之才德蓋一國,則曰國士;女之色蓋一國,則曰國色;蘭之香蓋一國,則曰國香。"以"古"形容香,不僅指此種香馨時間久長,而且質(zhì)地純良,古樸雅潔。元代薩都刺《蘭皋曲》七言古詩中說:"幽蘭日日吹古香,美人不來溪水長
周圍的人知道后,都說林逋“梅妻鶴子”。
林逋,字君復(fù),杭州錢塘人,是宋代著名的隱士。他從小失去父母,家境貧寒,有時連飯都吃不上。但他發(fā)憤讀書,好學(xué)上進(jìn)。林逋性情恬淡好古,不趨榮利。初游歷于江、淮之間,而后歸居杭州,在西湖孤山結(jié)廬隱居,二十多年沒有進(jìn)城。真宗皇帝聞其名
擴展閱讀,以下內(nèi)容您可能還感興趣。
有關(guān)“梅花”的詩詞以及典故有哪些?
關(guān)于“梅花”的詩詞:
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。——林逋《山園小梅·其一》
譯文:稀疏的影兒,橫斜在清淺的水中,清幽的芬芳浮動在黃昏的月光之下。
不經(jīng)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。——黃蘗禪師《上堂開示頌》
譯文:不經(jīng)過徹骨寒冷,哪有梅花撲鼻芳香。
梅須遜雪三分白,雪卻輸梅一段香。——盧梅坡《雪梅·其一》
譯文:說句公道話,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,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。
墻角數(shù)枝梅,凌寒獨自開?!醢彩睹坊?/ 梅》
譯文:那墻角的幾枝梅花,冒著嚴(yán)寒獨自盛開。
江南幾度梅花發(fā),人在天涯鬢已斑?!獎⒅耳p鴣天·雪照山城玉指寒》
譯文:江南的梅花開了又落,落了又開,不知開落了幾次了?我在天涯漂泊,兩鬢已如此斑白了。
江南無所有,聊贈一枝春?!憚P《贈范曄詩》
譯文:江南別沒有更好的禮品相送,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報春。
冰雪林中著此身,不同桃李混芳塵;——王冕《白梅》
譯文:白梅生長在有冰有雪的樹林之中,并不與桃花李花混在一起,淪落在世俗的塵埃之中。
有梅無雪不精神,有雪無詩俗了人?!R梅坡《雪梅·其二》
譯文:只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,看起來沒有什么精神氣質(zhì)。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合,也會非常的俗氣。
驛外斷橋邊,寂寞開無主?!懹巍恫匪阕印ぴ伱贰?/p>
譯文:驛站之外的斷橋邊,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,無人過問。
尋常一樣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?!篷纭逗埂?/p>
譯文:冬天的夜晚,來了客人,用茶當(dāng)酒,吩咐小童煮茗,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,水在壺里沸騰著,屋子里暖烘烘的。
關(guān)于梅花的典故:
1、梅妻鶴子林和清。宋時,錢塘名仕著名詩人林和清隱居杭州孤山,終身不娶不仕,愛梅種梅,以梅為妻,與梅花朝夕相伴相依,不離不棄,終身皆老,詩人深情愛意,細(xì)心體察,寫下了“疏影橫斜水深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”的千古絕句。
2、羅浮艷遇梅花仙。傳說隋朝開皇年間,倜儻風(fēng)流多情才俊趙師雄行經(jīng)羅浮山,日暮時分,在梅林間偶遇一美貌女子,一見兩情相悅,對酌,有綠衣童子笑歌戲舞在側(cè),醉寐,枝上同宿。醒時,美人已去,唯覺曉風(fēng)相襲,東方泛白,起視乃梅花樹上,枝頭翠羽喇喳相顧,正是綠衣侍童變化而成,趙師雄艷遇佳麗就是梅花仙子。
3、壽陽公主梅花妝。相傳,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,有一臥于于含章殿檐下,有五瓣梅花落其額上,拂之不去,眾人皆奇,皇后命留之,經(jīng)三日洗之乃落,宮中女子詫其異,羨其美,競相效仿,遂成千古傳奇深宮梅妝。
文言典故
得隴望蜀:東漢初,隗囂和公孫述分別割據(jù)隴,蜀兩地,光武帝劉秀令岑彭先打隴地,平后,即舉兵南擊蜀,“所謂既平隴,復(fù)望蜀”。后比喻貪心不足。
辭甲第:漢大將軍霍去病屢建奇功,漢武帝要為他修建府第,他辭謝說“匈奴未滅,無以家為也”。后以“辭甲第”為一心為國不顧個人利益的典故。
簞瓢陋巷:孔子的學(xué)生顏回,住在陋巷里,“一簞食”,“一瓢飲”用竹筐盛飯吃,用瓢舀水喝?生活窮苦。他卻心甘情愿,感到心中舒暢。后喻安貧樂道。
負(fù)荊請罪:廉頗恥居上卿藺相如之下,揚言當(dāng)面羞辱相如。相如為了國家利益,不計私仇,對廉頗一再忍讓,終使廉頗深受感動,袒露上身,背上荊條,上門謝罪,并與相如結(jié)為“刎頸之交”。后以此表示向人認(rèn)錯道歉。
孤竹夷齊:商的屬國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,在父親死后不愿繼承國君之位出走。后武王滅商建周朝,兩人隱山采薇而食皆餓死。后為志行高潔的典范
攫金:齊國有個人,在市上出售的金器拿走,被捉。吏人問,金子有人看著,你怎敢公開攫取呢?他說他取金時,不見人,只見金。后喻因利欲熏心而不顧一切
屈子沉湘:楚國的屈原,正直忠貞,憂國愛民。曾遭誣陷被放逐;又受到讒言毀謗,再度被貶謫到江南。因理想無法實現(xiàn),國亡無力挽救,憤而投羅江而死。后表忠良因憂國憂民而激憤獻(xiàn)身之典型。
蘇武節(jié):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執(zhí)節(jié)出使匈奴,被扣十九年,流放北海牧羊,并斷食。蘇武嚙雪、吞氈、掘野鼠吃以活命。后以“蘇武節(jié)”為稱美忠貞節(jié)操之典。
網(wǎng)開三面:相傳商湯在野外見捕鳥的人四面張網(wǎng),他嘆惜這樣做會把鳥捕盡,于是下令把網(wǎng)拉開三面,只留一面。后以“網(wǎng)開三面”喻指寬刑和施行仁政。
尾生抱柱:傳說古時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相會,女子未來,洪水暴漲,尾生抱著橋柱,直至被水淹死。亦作“尾生橋下”。后稱譽堅守信約的人。。
宮中斬美人:孫武,精于兵法。吳王讓他先操練宮女試試看。孫子以吳王寵姬為隊長,選180人反復(fù)講清陣法。擊鼓向右,宮女大笑;孫子說這是為將之過,又三令五申的交代,再擊鼓向左,宮女又大笑。孫子立斬二隊長,以正軍法。后表示軍法嚴(yán)峻。
畫餅充饑:魏明帝請盧毓為他物色中書郎,并說,不要徒有虛名的人,名聲就像在地上畫的餅子,是不能當(dāng)飯吃的。后以“畫餅充饑”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。
黃金臺:戰(zhàn)國時,燕昭王欲招聘賢才,他采納謀士郭隗的意見,筑高臺,置千金于臺上,延請?zhí)煜率?,于是各國著名士人紛紛前往燕國。后指人才薈萃之所。
胡服騎射:戰(zhàn)國時趙武靈王進(jìn)行軍事改革,改穿胡服,學(xué)習(xí)騎射。后陸續(xù)攻滅中山國,擊敗林胡、樓煩等國,國勢大盛。
樂不思蜀:蜀滅亡后,后主劉禪做了俘虜。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,安排蜀國技藝,別人看了都很傷感,劉禪卻嬉笑如常。過了幾日,司馬昭問他還想蜀國嗎?劉禪說:“此間樂,不思蜀?!焙笠浴皹凡凰际瘛敝^樂而忘返或忘本。
沐猴而冠:秦末,韓生見項羽攻占咸陽后不圖建立霸業(yè),只想衣錦還鄉(xiāng),便嘲笑他似“沐猴而冠”,虛有其表。后用來諷刺某些人有名無實,成不了大事。
蒲鞭示恥?押東漢劉寬為政溫仁寬厚,如果官吏百姓有了過失,只是用蒲條作鞭子責(zé)罰,使其知道恥辱就算了,不使皮肉受苦。后以“蒲鞭示恥”表刑寬政仁。
牽裾:曹丕移民10萬戶到河南去。群臣認(rèn)為不妥,曹丕堅持。辛毗據(jù)理力爭,曹丕不理。辛毗拉住他的衣襟進(jìn)諫。最后曹丕減掉5萬戶。后表示臣下直言敢諫
人鏡:大臣魏征直言敢諫,當(dāng)面批評太宗的過錯,太宗卻很信任他。魏征死后,太宗想起他,說:“以銅為鏡,可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知興衰;以人為鏡,可明得失。如今魏征死了,我失去了一面鏡子?!焙笾干朴趧裰G、能糾正他人過失的人。
商鞅徙木:商鞅輔助秦孝公變法。為使百姓相信令出必行,他先取一根木頭放置都城南門,將賞金由十增至五十金,有一人將木頭移至北門,商鞅當(dāng)眾兌現(xiàn),賜錢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后以“商鞅徙木”一事,作為取信于民的典型事例。
投鞭斷流:前秦苻堅將進(jìn)攻東晉,部下認(rèn)為晉有長江之險,不可輕舉。苻堅說,我的人馬多,把馬鞭扔江,也可阻江,有何天險足恃?”后形容兵多勢大。
蕭規(guī)曹隨:蕭何制定國家律令制度,死后,曹參遵循成規(guī)貫徹推行,百姓作歌說,蕭何為相,顴若畫一;曹參代之,守而勿失。后指后人按前人的成規(guī)辦事。
蕭何追韓信:韓信投奔劉邦,蕭何發(fā)現(xiàn)他是個將才,推薦大用。尚未及引薦,韓信誤以為劉邦不予重用而出走。蕭何得知后,前去追趕,終把韓信找了回來。后以“蕭何追韓信”為珍惜人才之典。
的人不敢怠慢,即使正在洗澡、吃飯,也停下來接待。后表示禮賢下士,求才殷切
五斗折腰:晉陶潛縣令,得知郡里官員要來,來時他得穿戴整齊行叩頭拜見禮,說,我豈為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?就棄官回家。后表為了微薄的官俸而屈身事人
一飯千金:韓信嘗寄食于人遭拒。有一漂母見其饑餓,給他飯吃,幾十天都如此。韓信感激,表定厚報。后韓信為楚王,送漂母千金報恩。后為受恩厚報的典故
圯橋取履:張良橋上玩,遇老人故意將履(鞋)拋落橋下,令張良拾回替他穿上。張良將鞋拾回,又恭恭敬敬地替他穿上。這位老人即軍事家黃石公,后授兵書與張良,使其輔佐劉邦,滅秦建漢,成就大業(yè)。后遂以為敬老尊賢、求取教益的典故。
東施效顰:春秋時越國*西施生病時用手捧著心口,皺著眉頭。鄰居有一丑女,認(rèn)為西施這個姿態(tài)很美,也學(xué)她捧心皺眉,結(jié)果更顯其丑。后比喻胡亂模仿。
焦尾琴:漢蔡邕善彈琴。吳人用桐木燒火煮飯,邕知是好料,便要來桐木制琴,果然琴音優(yōu)美。因琴尾已燒焦,人稱焦尾琴。后用以稱珍藏的名貴樂器
李廣難封:李廣,屢擊匈奴,身歷70余戰(zhàn),戰(zhàn)功顯赫。才能、名聲居李廣之下而因軍功封侯者有數(shù)十人,惟獨李廣終未封侯。后以“李廣難封”慨嘆功高不酬
南柯夢:淳于棼做夢到大槐安國,被國王招為駙馬,又任命為南柯太守,30年中有了5男2女,享盡榮華富貴。不料鄰國進(jìn)犯,他出征吃了敗仗,妻子也死去,終被打發(fā)回家。醒后發(fā)現(xiàn)所夢大槐安國原來樹洞中的螞蟻窩。后泛指夢境,或慨嘆人生如夢,?/td>
青勝于藍(lán):荀子言“青,取之于藍(lán),而青于藍(lán)”,此典比喻事物經(jīng)過一定的變化過程,可以有所發(fā)展、提高。
樹桃李:晉國的趙簡子用栽樹比喻育人的道理:春天栽種桃樹李樹,夏天能夠得到陰涼,秋天能獲果實。后比喻教育學(xué)生,培養(yǎng)人才。
望洋興嘆:黃河之神以為黃河水最大最美,后看到海洋,才知道原來的認(rèn)識是錯誤的,他感嘆說,我要是不到你這里來,將會永遠(yuǎn)被見多識廣的“大方之家”所譏笑。后比喻看見他人偉大而感到自己渺小,或比喻因力量不足或條件不具備而對某事感到無可?/td>
郢匠揮斤:古代郢人鼻尖沾點白堊,他讓匠人把白堊削掉。匠人揮動斧子削盡白堊,而郢人鼻子卻不曾受傷,臉上也毫無懼色。后形容技藝精妙高超,出神人化
炳燭:,晉平公問師曠,自己已年70,想學(xué)習(xí)恐怕晚了吧?師曠道,少年好學(xué),像初出的太陽;長大以后好學(xué),像中午的陽光;老而好學(xué),如炳燭之明。后以此謂年雖老而仍好學(xué)。
酌貪泉:傳說廣州有貪泉,人飲之水,就會變得貪欲無窮。晉代吳隱任刺史時,特意去飲了貪泉之水。他認(rèn)為貪與不貪全在自己,與水無關(guān)。后為廉潔自勵之典
廣武嘆:魏阮籍登上廣武城觀看楚漢當(dāng)年交戰(zhàn)的地方感慨道:“當(dāng)時沒有英雄,才讓豎子成名?” 后表示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。
接輿歌鳳:楚人陸通,字接輿,見**,佯狂不仕。他聽說孔子來楚國游說,就在孔子車前唱道:“鳳兮鳳兮,何德之衰?芽往者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。已而已而,今之從政者殆而!”告誡孔子,世亂無法拯救,勸他勿為*而奔波。后以此為隱居避世
錦囊三矢:唐莊宗李存勖,其父臨終時交給他三矢,囑咐他勿忘梁、燕、契丹之仇未報。存勖將三矢藏于太廟,以后用兵請矢,盛于錦囊,負(fù)而前驅(qū)。后以為報仇復(fù)國的典故。
精衛(wèi)填海:相傳女娃,在東海時淹死在海里,變成了精衛(wèi)鳥,為使后人不再被淹死,它到西山去銜木石,想填平東海。后以為冤深力微而奮斗不息的典故。
孔席不暖,墨突不黔:孔子和墨子都為實現(xiàn)自己的主張而到處奔走。每到一地,孔子的坐席沒有坐暖就匆匆離去,墨子的煙囪尚未熏黑就又趕往別處。后以此形容忙于事業(yè),奔走不停。
留舌示妻:戰(zhàn)國時張儀游說諸侯。一次至楚,與楚相飲酒,酒后楚相失玉,門下人疑是張儀偷的,逮住嚴(yán)刑拷打。妻子勸他不要再游說了。他問,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?妻子說,舌在。張儀說,舌在我就不愁了。意思是自己尚有可為。后指仕途受挫仍不氣餒
買臣負(fù)薪:漢朝太守朱買臣,未入仕時窮困不堪,靠砍柴度日。他邊擔(dān)柴邊苦讀詩書,從不間斷。直到50歲時,才登科入仕。后以為懷才不遇的典型事例。
終軍棄縟:漢代終軍被選為博士*,從濟南步行入關(guān)就學(xué)。關(guān)吏給縟作為憑證,告訴他回來時需要驗合。終軍說:“大丈夫西游,不得志決不出關(guān)。”把縟扔掉走了。后騰達(dá),使行郡國,持節(jié)出關(guān)。關(guān)吏看到后說:“這個使者就是以前棄縟的人?!?p>中流擊楫:東晉祖逖率兵北伐,渡長江時,在江中敲擊船槳,立下收復(fù)中原失地的誓言。后以此稱頌收復(fù)失地、報效國家的激昂意氣。
曾母投杼:春秋時有與曾參同姓名的人殺了人,有人告訴曾母,說“曾參殺人”,曾母不信,照舊織布,可是接連三次來告,曾母疑懼,丟下織布梭逃跑了。后以“曾母投杼”為流言可畏的典故。
積土成山:荀子言“積土成山,風(fēng)雨興焉;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;積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備焉?!贝说涔时扔鞣e累的作用。
夸父逐日:古代神話,有個巨人夸父,欲追趕太陽,追到隅谷,口渴難忍,喝干黃河渭水,仍未解渴,擬奔大澤尋水,未至,路上因渴投杖而死,他扔掉的手杖化為樹林。后以“夸父逐日”喻指雄心壯志。
胯下辱:漢代開國功臣韓信年少時,家鄉(xiāng)淮陰屠中有惡少當(dāng)眾侮辱他,說:“你不怕死就刺我,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。”韓信對惡少看了又看,忍辱鉆過胯下。后以“胯下辱”為大丈夫能曲能伸的典故。
破釜沉舟:秦末,秦軍進(jìn)攻趙國,項羽引軍救巨鹿。前鋒部隊初戰(zhàn)失利,形勢危急,項羽乃領(lǐng)大軍渡過漳河,把鍋打碎,把船弄沉,只帶三天的干糧,以表示決一死戰(zhàn),決不后退。亦作“破釜”。后以“破釜沉舟”表示痛下決心,義無返顧。
立雪程門:北宋程頤的門人楊時、游酢一日去見程頤,適值程頤坐著打瞌睡,二人便侍立等著,待程頤醒來,門外已雪深盈尺了。亦作“立程門雪”。后以“立雪程門”為尊師重道的實典。
李賀詩囊:唐代詩人李賀騎驢出外漫游,帶一僮仆,背著錦囊,得到好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囊中。晚上回家加以整理,足成全詩。后以“李賀詩囊”為形容詩人勤于積累創(chuàng)作素材的典故。
韋編三絕:孔子晚年反復(fù)研讀《易經(jīng)》,以致編聯(lián)竹簡的皮繩多次斷絕。后以“韋編三絕”形容勤奮好學(xué),刻苦讀書。懸梁刺股:漢孫敬刻苦好學(xué),用繩子把頭發(fā)系住懸于屋梁上,以防止瞌睡。戰(zhàn)國時蘇秦讀書打瞌睡時,用錐子刺大腿以提神。后以“懸梁刺股”形容刻苦讀書。
鑿壁偷光:漢代匡衡勤學(xué),家貧無燈,鄰家燈光又照不到,他便在墻上鑿個洞,引進(jìn)鄰家燈光來讀書。后“鑿壁偷光”常用作勤學(xué)苦讀的典故。
梅妻鶴子: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,無妻無子,種梅養(yǎng)鶴以自娛,人稱其“梅妻鶴子”。后以“梅妻鶴子”形容隱士清高脫俗。
三月不知肉味:孔子在齊國聽到了虞舜時的韶樂,自述其后3個月都嘗不出肉的味道。亦作“三月忘味”、“三月忘肉味”。后以“三月不知肉味”形容沉醉在美妙音樂或某種引人入勝的事物中的精神狀態(tài)。
吳下阿蒙:三國吳呂蒙先前不大學(xué)習(xí),后勤學(xué)不倦,博覽多識。魯肅訪蒙議事,時時辯不過他,驚嘆說:“我以為老弟只有武略,如今學(xué)識淵博,不再是吳下阿蒙了。”后以“吳下阿蒙”比喻年輕識淺的人。
中山狼:明馬中錫寓言《中山狼傳》,記述中山地方一只惡狼被打獵的趙簡子用箭射中,逃命中被過路的東郭先生救下,狼不但不感恩,反而想吃掉東郭先生。后以“中山狼”比喻恩將仇報、毫無良心的惡人
伯牙鼓琴:相傳古時伯牙善于彈琴,鐘子期善于聽琴,伯牙琴音志在高山,或志在流水,子期心領(lǐng)神會,一聽便知.后子期死,伯牙再不彈琴,認(rèn)為世上沒有知音
寸草春暉:唐孟郊<游子吟>: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。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后以“寸草春暉”表示子女報答不盡父母的養(yǎng)育之恩
望夫石: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,名望夫石。相傳古有貞婦,其夫從軍遠(yuǎn)戍,她佇立北山,期待丈夫歸來,日久化為此石。后用以指妻子盼夫歸的深情
范張雞黍:東漢山陽范式,字巨卿,與汝南張劭為友,別后約秋會。到了九月十五日,張殺雞作黍,父母認(rèn)為不能巨卿不能準(zhǔn)時到,元伯說:“巨卿是個真誠篤信的人,不會失約?!本耷涔话磿r到達(dá)。后表朋友間的信義與深情
管鮑交:齊國管仲和鮑叔牙相友善,情誼深厚。管仲曾說: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叔?!?后以“管鮑交”指朋友間真摯深厚的友誼。
涸鱗濡沫:泉水干涸時,魚一起受困,用濕氣互相噓吸,用口沫互相濕潤,雖然彼此相助,但求生仍十分艱難。后喻在困境中以微小的力量互相幫助。
孤鸞照鏡:古時一國王,捕獲一只鸞鳥,非常珍愛,給它住金籠,食珍饈;但它三年一直不鳴不舞。后來國王的夫人聽說鳥見同類而后鳴,就在籠旁掛一面鏡子。鸞從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,以為是同伴,撲向鏡子而氣絕身亡。比喻失偶者對命運的傷悼
比干剖心:殷紂王淫亂誤國,紂王的叔父比干以為作人臣應(yīng)當(dāng)以死相諫,紂王怒說:聽人講圣人有七竅,殺了比干,以觀其心。后用作忠臣苦諫枉遭殺害的事典
楚材晉用:春秋時,聲子使晉?;爻螅钜幽締査骸皶x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誰更賢明?”聲子答:“晉卿不如楚,大夫卻是賢明的,都是當(dāng)卿的人材。楚雖有人材,卻為晉國所使用?!?后表示引用別國人才或人才外流。
斷織:孟軻年少中途輟學(xué)回家,孟母見狀,拿刀割斷了尚未織完的布,說,你讀書半途而廢,就像我割斷這機上織的布一樣。孟軻自此勤學(xué)不怠,并師事子思,終于成為大儒。后以“斷織”為母親督子勤學(xué)的典故。
淮橘為枳:晏子使楚,楚王想戲辱他,叫人押犯過堂,王問何罪?答是偷竊。王又問犯是何處人?答來自齊國。王問晏子,齊人善當(dāng)賊?晏子答,我聽說橘長在淮南又大又甜,移到淮北就成又小又澀枳,原因就是水土不同。楚王聞后反受其辱
狡兔三窟:戰(zhàn)國時,馮諼對孟嘗君說:“狡兔有三窟才能免于一死?!庇谑撬鲋\劃策,為孟嘗君辦了三件大事,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。21.鄒與魯哄
【原文】鄒與魯哄①。(鄒)穆公問曰:“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誅之,則不可勝誅;不誅,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,如之何則可也?”孟子對曰:“兇年饑歲,君之民老弱轉(zhuǎn)②乎溝壑,壯者散而之四方者,幾千人矣;而君之倉廩實③,府庫充④,有司莫以告,是上慢而殘下⑤也。曾子曰:‘戒之⑥戒之!出乎爾者,反乎爾⑦者也?!蛎窠穸蟮梅粗嘁?。君無尤焉。君行仁政,斯民親其上,死其長⑨矣?!?
(選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)
【注釋】①哄:指交戰(zhàn)。②轉(zhuǎn):拋棄。③倉廩實:糧倉充足。④府庫充:貯存金銀財寶的庫房滿滿的。⑤上慢而殘下:在上位的人怠慢而殘害下面的百姓。⑥戒之:警惕啊。⑦出乎爾者,反乎爾:你怎樣對付別人,別人也就怎樣對付你。⑧得反之:有機會報復(fù)官吏。⑨死其長:為他們的長官而死。
22.樊重有遠(yuǎn)見
【原文】樊重欲作器物,先種梓漆①,時人嗤之。然積以歲月,皆得其用。向之笑者,咸求假②焉。此種植之不可已已也。諺曰:“一年之計,莫若樹谷;十年之計,莫如樹木。”此之謂也。
(選自《齊民要術(shù)》)
【注釋】①梓漆:梓樹和漆樹。②假:借。
23.司馬穰苴(ránɡ jū)執(zhí)法
【原文】穰苴既辭,與莊賈約曰:“旦日日中會于軍門①?!别谙锐Y至軍,立表下漏②,待賈。賈素驕貴,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(jiān),不甚急;親戚、左右送之③,留飲。日中而賈不至。穰苴則撲表決漏④,入,行軍勒兵⑤,申明約束。約束既定,夕時,莊賈乃至。穰苴曰:“何后期為⑥?”賈謝曰:“不佞大夫親戚送之⑦,故留。”穰苴曰:“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,監(jiān)軍約束則忘其親,援枹(fú)鼓之急則忘其身⑧。今敵國深侵,邦內(nèi)*動,士卒暴露于境,君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,百姓之命皆懸于君,何謂‘相送’乎!”召軍正問曰:“軍法,期而后至者云何?”對曰:“當(dāng)斬。”莊賈懼,使人馳報景公請救。既往,未及反⑨,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⑩。三軍之士皆振栗(11)。
(選自《史記·司馬穰苴列傳》)
【注釋】①旦日:明日。日中:正午,中午。軍門:軍營大門。②立表:在陽光下豎起木桿,根據(jù)陽光照射的影子的移動,來計算時間。表,就指這木桿。下漏:把銅壺下穿一小孔,壺中立箭,箭桿上刻有度數(shù),然后銅壺蓄水,使之徐徐下漏,以箭桿顯露出來的刻度計算時間。③左右:指親近的人。④撲表:把計時的木桿*。決漏:把壺里的水放出。⑤行軍勒兵:巡行軍營,指揮軍隊。⑥期:約定的時間。⑦不侫:不才,無才。自謙詞。⑧援:操起,拿起。枹:鼓槌。鼓:擊鼓。⑨反:同“返”。返回。⑩徇:示眾。三軍:泛指全軍。大*隊分為上、中、下三軍。(11)振栗:害怕得發(fā)抖。
24.劉廷式娶盲女
【原文】劉廷式本田家,鄰舍翁甚貧,有一女,約與廷式為婚。后契闊①數(shù)年,廷式讀書登科②,歸鄉(xiāng)閭③。訪鄰翁,而翁已死;女因病雙瞽④,家極困餓。廷式使人申⑤前好,而女子之家辭以疾,仍以傭耕,不敢姻⑥士大夫。廷式堅不可⑦,曰:“與翁有約,豈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?”卒與成婚。閨門極雍睦,其妻相攜而后能行,凡生數(shù)子。廷式嘗坐小譴,監(jiān)司欲逐之,嘉其有美行,遂為之闊略。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宮而妻死,哭之極哀。蘇子瞻愛其義,為文以美之。
(選自《夢溪筆談》)
【注釋】①契闊:相隔,分別。②登科:指科舉考試被錄取。③鄉(xiāng)閭:鄉(xiāng)里。④瞽:眼瞎。⑤申:說明。⑥姻:嫁,與……聯(lián)婚。⑦堅不可:堅決不同意。
25.曾子殺豬
【原文】曾子之妻之市,其子隨之而泣。其母曰:“女還,顧反①為女殺彘。”妻適市來,曾子欲捕彘殺之。妻止之曰:“特與嬰兒戲耳。”曾子曰:“嬰兒非與戲也。嬰兒非有知②也,待父母而學(xué)者也,聽父母之教。今子欺之,是教子欺也。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非所以成教也?!彼炫脲橐病?
(選自《韓非子》)
【注釋】①顧反:回來。②知:是非判斷能力。
26.師曠論學(xué)
【原文】晉平公問于師曠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學(xué),恐已暮矣!”師曠曰:“何不炳燭①乎?”平公曰:“安有為人臣②而戲其君乎?”師曠曰:“盲臣安敢戲其君乎!臣聞之:‘少而好學(xué),如日出之陽;壯而好學(xué)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學(xué),如炳燭之明。’炳燭之明,孰與昧行乎?”公曰:“善哉!”
(選自《說苑》)
【注釋】①炳燭:點燃蠟燭照亮。②人臣:臣子。
27.歧路亡羊
【原文】楊子之鄰人亡羊,既率其黨①,又請楊子之豎②追之。楊子曰:“嘻!亡一羊,何追之者眾?”鄰人曰:“多歧路?!奔确?,問:“獲羊乎?”曰:“亡之矣?!痹唬骸稗赏鲋俊痹唬骸捌缏分杏钟衅缪?,吾不知所之,所以反也?!睏钭悠萑蛔?nèi)?,不言者移時,不笑者竟日。門人怪之,請曰:“羊,賤畜,又非夫子之有,而損言笑者,何哉?”楊子不答,門人不獲所命。
(選自《列子》)
【注釋】①黨:舊時指親族。②豎:童仆
28.宋太祖怕史官
【原文】(宋)太祖嘗彈雀于后園,有群臣稱有急事請見,太祖亟見之,其所奏,乃常事耳。上怒,詰其故,對曰:“臣以尚急于彈雀?!鄙嫌?,舉柱斧柄撞其口,墮兩齒,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,上罵曰:“汝懷齒欲訟我耶!”對曰:“臣不能訟陛下,自當(dāng)有史官書之?!鄙蠍?,賜金帛慰勞之。
(選自《涑sù水紀(jì)聞》)
25.曾子殺豬
【原文】曾子之妻之市,其子隨之而泣。其母曰:“女還,顧反①為女殺彘?!逼捱m市來,曾子欲捕彘殺之。妻止之曰:“特與嬰兒戲耳?!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。嬰兒非有知②也,待父母而學(xué)者也,聽父母之教。今子欺之,是教子欺也。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非所以成教也?!彼炫脲橐?。
(選自《韓非子》)
【注釋】①顧反:回來。②知:是非判斷能力。
28.宋太祖怕史官
【原文】(宋)太祖嘗彈雀于后園,有群臣稱有急事請見,太祖亟見之,其所奏,乃常事耳。上怒,詰其故,對曰:“臣以尚急于彈雀?!鄙嫌?,舉柱斧柄撞其口,墮兩齒,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,上罵曰:“汝懷齒欲訟我耶!”對曰:“臣不能訟陛下,自當(dāng)有史官書之?!鄙蠍?,賜金帛慰勞之。
(選自《涑sù水紀(jì)聞》)
【翻譯】太祖經(jīng)常在皇宮的后園打鳥玩,一次,有幾個臣子有稱有急事求見,宋太祖于是就召見了。但是召見之后,他們上奏的都是寫很普通的事情。宋太祖很不高興,問為什么。一個臣子回答說:“臣以為這些事情比打鳥更緊急?!彼翁娓由鷼饬?,順手抄起邊上擺的斧子,用斧子柄打那個人的嘴,打掉了兩顆牙齒,那個人慢慢彎下腰,把牙齒撿起來,放在懷里,太祖罵他說:“你揣個牙齒,怎么還想保留證據(jù)告我還是怎么著?!”那個臣子回答說:“臣是不會去樁告陛下的,但是負(fù)責(zé)記載歷史的官員,會把這件事情寫進(jìn)史書?!彼翁孓D(zhuǎn)而明白。高興起來,賜那個大臣一些黃金一帛安慰他。
樊重欲作器物,先種梓漆,時人嗤之。然積以歲月,皆得其用。向之笑者,咸來求假焉。此種植之不可已也。諺曰:“一年之計,莫如樹谷,十年之計,莫如樹木?!贝酥^也。
譯文:
樊重曾經(jīng)想制作器物,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。 當(dāng)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。但是在幾年之后,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。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,現(xiàn)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。這說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??!俗諺說:“一年的計劃,不如種谷子;十年的計劃,不如種樹木.”說的就是這件事呀!(做事應(yīng)從長遠(yuǎn)考慮)
注釋:
解釋括號里的字的意思
(向)之笑者:過去
莫若(樹)木:種植
文中“咸求假焉”的“咸”應(yīng)解釋為(都,全),“假”的意思是(借),與成語“(不假思索)”中的“假”意思相同.
四君子 歲寒三友的典故出處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?。?!
中國人對于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稱贊由來已久,自是達(dá)成共識。其幽芳逸致,風(fēng)骨清高,不做媚世之態(tài);滌人之穢腸而澄瀅其神骨,致人胸襟風(fēng)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,深博世人愛意。
“蘭生幽谷,無人自芳”,據(jù)傳孔子稱之為王者之香。而蘭之幽香我沒有領(lǐng)略過,想必其香氣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。然其孤芳自賞的風(fēng)喻,應(yīng)是賢人逸士的高標(biāo)自況;而“美人香草”之謂,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為世人所知的悲憤抑郁之意。
而竹,我小時常見。雖處北方凜冽酷寒之地,卻也是幾株勁節(jié)清高,灑風(fēng)弄月,不無輕筠幽篁之致,至于竹香竹笑之屬,我實不大了解。就是清代鄭板橋的《墨竹圖》,滿圖皆節(jié),僅數(shù)片葉,堅勁挺拔,氣勢沖霄,很具節(jié)操和傲岸,倒讓我深諳了竹之堅貞高潔的象征意味。
說到傲霜的菊花,當(dāng)然要數(shù)陶淵明的偏愛,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,悠哉其樂。然而,我想陶淵明所采的那菊,定不是花錢雇用花匠所植,而是普通的野菊罷了;淡泊清華,凌霜自得,自蘊情致而已,自然是現(xiàn)代的賞菊家所不屑于顧的。
對于剪雪裁冰、耐寒傲冷的梅,我只見過一株。深黃的,磬口的,近乎晶瑩剔透的,于老干嫩枝之間,開些小花;疏影瀟灑,冷香四溢,煞是清韻高潔,讓人有脫俗之念,生妻梅之心。此中情趣,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,更不是那種不甘寂寞者所能領(lǐng)悟的。
梅蘭竹菊四君子,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(zhì),一直為世人所鐘愛,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,這雖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;但亦與歷代的文人墨客、隱逸君子的賞識推崇不無關(guān)系。而四君子之名的來源,我以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賢人君子,每每以梅蘭竹菊自況,而梅蘭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來美喻其高風(fēng)亮節(jié)之故吧。基于這種內(nèi)在的品德之喻,“四君子”之稱,也確實恰如其分了。
歲寒三友
《論語.子罕》中記載了孔子說的一句名言︰「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?!咕褪钦f在惡劣環(huán)境下,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(jié)操;就像松柏般,在寒冬中依然屹立不搖。所以四季常青且堅毅耐寒的蒼松綠柏,由此奠定了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,蒼松則被列為歲寒三友之首。故一個真誠的君子,他的品德就當(dāng)正直如松。
唐朝白居易《池上竹下作》詩曰︰「水能性淡為吾友,竹解心虛即我?guī)??!乖娭须[喻竹莖中空表示人要謙虛,竹節(jié)分明則表示人要有節(jié)操。而常年不凋,堅貞挺拔的竹子,常被文人們喻為象征君子的品格高風(fēng)亮節(jié)。故君子當(dāng)守節(jié)如竹。
????古人稱頌梅有四德︰「初生為元,開花如亨,結(jié)子為利,成熟為貞。」自古以來,梅花的不畏寒冬,傲然卓立的高貴品格,深受文人雅士喜愛,故稱君子當(dāng)堅貞如梅。唐朝?櫱襌師《上堂開示頌》曰:「不是一番寒澈骨,怎得挴花撲鼻香?」另宋朝林逋(謚?和靖?先生),生性恬淡,隱居西湖孤山,終身不仕、不娶,以植梅養(yǎng)鶴為樂,世稱「梅妻鶴子」。林逋愛梅成癡,他寫的詠梅詩《山園小梅》︰「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?!箓魃竦拿枥L出梅花獨有的風(fēng)姿韻味。人們把「梅、蘭、竹、菊」尊為四君子,而梅花排第一;將「松、竹、梅」并稱為歲寒三友,梅花則是唯一并列的花類植物。所以,梅花在中國文學(xué)史上的地位可說備受推崇。
????堅忍不拔的蒼松、直節(jié)中空的翠竹、傲雪凌霜的寒梅,三者都有終年不凋、剛毅、堅韌的高潔風(fēng)格,因此被世人美稱為「歲寒三友」,亦是人格高尚的象征。除此之外,「歲寒三友」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,是和北宋大文學(xué)家蘇軾有關(guān)。
????據(jù)傳北宋神宗時,蘇軾仕途不如意,被貶至黃州(今湖北省黃岡縣)。蘇軾自己開墾了一*荒地,這塊荒地,被當(dāng)?shù)厝藛緸椤笘|坡」,所以蘇軾便自稱別號為「?東坡?居士」。蘇軾栽種稻、麥、桑等農(nóng)作物,又在田邊筑起一棟小屋,取名為「雪堂」。他在雪堂的四面墻上畫滿雪花,還在院子里遍植松、柏、竹、梅等花木。
????有一天,黃州知州?徐?君猷特地到雪堂來探望蘇軾。他一見雪堂周遭荒涼寂寥,就打趣的問他日常起居,滿眼所見都是白雪,又人跡罕至,不會太冷清、寂寞嗎?沒想到,蘇東坡指著院內(nèi)枝葉扶疏的花木,開朗的大笑說︰「風(fēng)泉兩部樂,松竹三益友?!挂馑际钦f,風(fēng)聲瀝瀝,泉水淙淙就是兩部最優(yōu)美的樂章,而四季常青的松樹、枝干挺拔的綠竹、冷艷報春的冬梅就是嚴(yán)冬相伴的三位好友。?
???徐君猷見蘇軾雖身處逆境,猶能以「松、竹、梅」自勉,還保有正直坦蕩的高尚品德。從此之后,便對他更加的敬重和照顧了。
???于是,后人便把松、竹、梅合稱為「歲寒三友」,取其堅貞高潔的品格節(jié)操,并將其視為生命力旺盛、源源不絕的吉祥象征。
歷史故事有哪些?
鳳儀亭、霸王別姬、烽火戲諸侯、蔣干盜書、司馬光砸缸等。
1、鳳儀亭
呂布趁著董卓上朝,窺視貂蟬,并邀貂蟬到鳳儀亭相會,貂蟬向呂布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,呂布很是不滿,對董卓產(chǎn)生怨恨。恰巧董卓回府,見到此情形,搶戟執(zhí)向呂布,呂布逃走。
從此二人相互猜忌,王允說董卓霸占貂蟬實在不該,呂布和王允計劃一起除掉董卓,待董卓準(zhǔn)備篡位的那天,呂突然倒戈,把董卓殺死。
2、霸王別姬
秦朝滅亡后,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天下,隨即展開了長達(dá)四年的楚漢戰(zhàn)爭。初期,楚軍連連大勝,但在楚漢相爭的第4年,項羽和劉邦的大將韓信在垓下展開激戰(zhàn),就是歷史上著名的“垓下之戰(zhàn)”。
虞美人在帳篷中心驚肉跳,惴惴不安,苦苦地等著項羽的歸來。項羽回來了,這一回他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計。
他雖然靠著一支畫戟,有鐘離昧、季布在左右奮力相幫,殺散一層又一層的漢兵,殺出一條血路,逃了出來,但自己的人馬,已丟了八成。
他自起兵以來,像這樣的失敗,尚是破題兒第一回。漢軍把項羽的營地圍得水泄不通,而且漢營中的韓信,還編出一曲楚歌,教軍士在楚營外四面唱和。
其歌詞無句不哀,無字不慘,使那些殘敗的楚兵,無不懷念起遙遠(yuǎn)的家鄉(xiāng),一時間斗志全無,一個個在夜色掩護下陸續(xù)逃散。楚霸王夜不能寐,心情煩悶地坐在軍帳中飲酒。
當(dāng)時,面對他寵幸的美人虞姬,面對多年伴他馳騁戰(zhàn)場的駿馬,楚霸王撫今追昔,感慨良多,心潮難平。
他禁不住慷慨悲歌:“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;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
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(jīng)無法避免,他的事業(yè)就要煙消云散。他沒有留戀,沒有悔恨,沒有嘆息。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、經(jīng)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。
毫無疑問,在他死后,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,于是無限哀傷地唱出了“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的千古悲歌。
虞美人在旁聽了,泣不成聲。她一轉(zhuǎn)身,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,向自己項上一橫,就這樣香消玉殞。項羽撫尸大哭一聲,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,然后遂即跨上戰(zhàn)馬,殺出重圍。
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,便將愛馬烏騅賜予烏江亭長,然后原路返回于漢軍交戰(zhàn),項羽怒斬漢軍數(shù)百人!殺的漢軍連連慘叫,然后自刎于江邊,這年項羽才31歲。
3、烽火戲諸侯
褒姒不愛笑,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,但褒姒始終不笑。周幽王設(shè)置烽火臺和大鼓,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。有一次,周幽王點燃烽火,諸侯都率兵趕來。
諸侯到后卻發(fā)現(xiàn)沒有敵人,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,果然哈哈大笑。周幽王非常高興,因此多次點燃烽火。后來諸侯們不再相信,漸漸不肯應(yīng)召而來。?
周幽王十一年(前771年),申國聯(lián)合繒國、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,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,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。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,俘虜褒姒,西周滅亡。
4、蔣干盜書
赤壁大戰(zhàn)前夕,曹操親率百萬大軍,駐扎在長江北岸,意欲橫渡長江,直下東吳。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,雙方劍拔弩張。
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,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,便向曹操毛遂自薦,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,勸降周瑜。
結(jié)果周瑜設(shè)下計策,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。蔣干獻(xiàn)書曹操,令斬了蔡瑁、張允。
5、司馬光砸缸
有一次,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。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,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,一不小心,掉到水缸里。缸大水深,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。
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,嚇得邊哭邊喊,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。司馬光卻急中生智,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,使勁向水缸砸去,“砰”的一聲,水缸破了,缸里的水流了出來,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——司馬光砸缸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——蔣干盜書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——烽火戲諸侯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——霸王別姬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——鳳儀亭
與杭州有關(guān)的名勝古跡\名人\典故\古詩
杭州名勝古跡
西湖風(fēng)景名勝區(qū)
【西湖風(fēng)景名勝區(qū)】國家級風(fēng)景名勝區(qū)??偯娣e60.04平方公里。東起杭州城區(qū)松木場、保路轉(zhuǎn)少年宮廣場北,經(jīng)白沙路、環(huán)城西路、湖濱路、南山路至萬松嶺以南及吳山、紫陽山、云居山景點全部;南自鼓樓沿吳山、紫陽山、云居山東側(cè)山麓經(jīng)鳳山門沿鳳凰山路于天花山沿西湖引水渠道至錢塘江北岸,轉(zhuǎn)珊瑚沙貯水庫至留芳嶺以北;西自留芳嶺、竹竿山、九曲嶺、名人嶺至美人峰、北高峰、靈峰山至老和山山脊線以東;北自老和山山麓(浙江大學(xué)西圍墻)轉(zhuǎn)青芝塢路北側(cè)30米,接玉古路、浙大路、曙光路至松木場以南。外圍保護區(qū)面積35.64平方公里,東起南星橋江濱公園、江城路、鳳山橋、中山南路、鼓樓轉(zhuǎn)河坊街、延安南路、延安路,轉(zhuǎn)慶春路、武林路、教場路至環(huán)城西路以西地區(qū);南至錢塘江主航道中線,杭富路至轉(zhuǎn)塘以北地區(qū);西為留轉(zhuǎn)路以東地區(qū);北自留下,經(jīng)杭徽路、天目山路至武林門以南地區(qū)。西湖風(fēng)景名勝區(qū)內(nèi)以西湖為核心,有國家、省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0處和風(fēng)景名勝點100余處,其中主要有西湖十景、西湖新十景。西湖舊稱武林水、錢塘湖,又稱明圣湖、金牛湖等。北、西、南三面環(huán)山,東面為市區(qū),三面云山一面城。唐人因湖在州城之西,故稱西湖。蘇東坡守杭時有詩:水光瀲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。因此又有西子湖之名。湖體輪廓近似橢圓形,面積6.03平方公里,其中水面面積5.66平方公里,湖岸周長15公里。湖底較平坦,水深平均在1.5米左右,最深處2.8米左右,最淺處不到1米。白堤、蘇堤,將湖面分成外湖、里湖、岳湖、西里湖、小南湖5個部分。湖中有孤山、小瀛洲、湖心亭、阮公墩4島。注入西湖的主要溪流有金沙港、龍泓澗、長橋溪。西湖引水工程鉆地穿山,引來錢塘江清流。調(diào)節(jié)西湖水位的主要出水口,一是圣塘閘,經(jīng)圣塘河流入運河;一是涌金閘,經(jīng)浣紗河地下管道,流入武林門外的城河。西湖遠(yuǎn)古時是與錢塘江相通的淺海灣,以后由于泥沙淤塞,大海被隔斷,在沙嘴內(nèi)側(cè)的海水成了一個瀉湖。所以民間諺語說:西湖明珠從天降,龍飛鳳舞到錢塘。西湖承受山泉活水沖洗,又經(jīng)歷代人工疏浚治理。詩人白居易(772~846)和蘇東坡(1037~1101)等人任杭州地方長官時,都悉心治理西湖,疏挖湖泥,興修水利,灌溉農(nóng)田,而且構(gòu)成了湖中三島、白蘇二堤、湖上塔影的佳麗景色。環(huán)湖山巒疊翠,花木繁茂,峰、巖、洞、壑之間穿插著泉、池、溪、澗,青碧黛綠叢中點綴著樓閣、亭榭、寶塔、石窟。湖光山色,風(fēng)景如畫。清漪碧波和綠云翠谷間,閃爍著無數(shù)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璀璨奪目的歷史古跡。中國民間傳誦:天下西湖三十六,就中最佳是杭州。并說西湖之美,古今難畫亦難詩。明正統(tǒng)間,有日本國使者游西湖,曾題詩說:昔年曾見此湖圖,不信人間有此湖。今日打從湖上過,畫工還欠著工夫。西湖十景題名源于北宋山水畫家宋迪題畫的四字句,他用平沙落雁、山市晴嵐、遠(yuǎn)浦歸帆等等來標(biāo)出自己所畫的作品內(nèi)容。后來山水畫家競相仿效。公元13世紀(jì),南宋畫家馬遠(yuǎn)、陳清波在擷取西湖風(fēng)景精華所作的畫中,也分別標(biāo)上柳浪聞鶯、兩峰插云、平湖秋月、斷橋殘雪、三潭印月、雷峰夕照、蘇堤春曉和南屏晚鐘,以后又畫了花港觀魚、曲院荷風(fēng)兩幅,于是便有了西湖十景的說法。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游西湖,為十景題名立碑,并改兩峰插云為雙峰插云,曲院荷風(fēng)為曲院風(fēng)荷。西湖十景就這樣確定下來了。1985年,杭州日報社、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等單位發(fā)起征集新景點、新景名的活動,有5萬人參加,歷時8個月。結(jié)果,遴選出云棲竹徑、滿隴桂雨、虎跑夢泉、龍井問茶、九溪煙樹、吳山天風(fēng)、阮墩環(huán)碧、黃龍吐翠、玉皇飛云和寶石流霞等十景,人們稱之為新西湖十景。陳云、劉海粟、趙樸初等10位名家為之題名立碑。西湖風(fēng)景名勝區(qū)內(nèi),除十景、新十景外,著名景點還有天竺、五云山、鳳凰山、玉山、北高峰、湖心亭、白堤、孤山、放鶴亭、劉莊、杭州花圃、植物園、南高峰、水樂洞、獅峰、葛嶺、紫云洞、西溪、靈峰探梅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