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仙:李白 詩圣:杜甫 詩鬼:李賀 詩佛;王維 詩杰:王勃 詩囚:孟郊 詩神:蘇軾 詩奴:賈島 詩魔:白居易 詩狂:賀知章 詩豪:劉禹錫 詩骨:陳子昂
劉禹錫
劉禹錫(772年—842年),字夢得,河南洛陽人,唐朝文學(xué)家、哲學(xué)家,他性格剛毅,饒有豪猛之氣,有“詩豪”之稱。
1、詩仙-李白 李白(701年-762年) 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又號“謫仙人”,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,被后人譽(yù)為“詩仙”,與杜甫并稱為“李杜”,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區(qū)別,杜甫與李白又合稱“大李杜”。 2、詩圣-杜甫 杜甫在中
劉禹錫(772年—842年),字夢得,河南洛陽人,自稱“家本滎上,籍占洛陽”,又自言系出中山。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。唐朝文學(xué)家、哲學(xué)家,有“詩豪”之稱。
李白,杜甫,白居易,李賀,劉禹錫 詩仙: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色彩。唐代詩人賀知章嘆賞李白的詩,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“仙人”。后貢的人便把李白稱為“詩仙”。 詩圣: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氣勢雄渾、絢麗含蓄,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(shù)
劉禹錫貞元九年(793年),進(jìn)士及第,初在淮南節(jié)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,為杜佑所器重,后從杜佑入朝,為監(jiān)察御史。貞元末,與柳宗元,陳諫、韓曄等結(jié)交于王叔文,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集團(tuán)。后歷任朗州司馬、連州刺史、夔州刺史、和州刺史、主客郎中、禮部郎中、蘇州刺史等職。會昌時,加檢校禮部尚書。卒年七十,贈戶部尚書。
李賀 李賀(約公元791年-約817年),字長吉,漢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陽宜陽縣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稱李昌谷,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。有“詩鬼”之稱,是與“詩圣”杜甫、“詩仙”李白、“詩佛”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[1] 。有《雁門太守行
劉禹錫詩文俱佳,涉獵題材廣泛,與柳宗元并稱“劉柳”,與韋應(yīng)物、白居易合稱“三杰” ?,并與白居易合稱“劉白”,有《陋室銘》《竹枝詞》《楊柳枝詞》《烏衣巷》等名篇。哲學(xué)著作《天論》三篇,論述天的物質(zhì)性,分析“天命論”產(chǎn)生的根源,具有唯物主義思想。有《劉夢得文集》,存世有《劉賓客集》。
詩仙李白,詩圣杜甫,詩鬼李賀,詩杰王博,詩奴賈島,詩骨陳子昂,詩佛王維,詩魔白居易,詩囚孟郊,詩狂賀之張,詩豪李禹錫,詩家天子七絕圣手王昌嶺。
劉禹錫及其詩風(fēng)頗具獨(dú)特性。他性格剛毅,饒有豪猛之氣,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里,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,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。但他始終不曾絕望,有著一個斗士的靈魂;寫下《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》、《重游玄都觀絕句》以及《百舌吟》、《聚蚊謠》、《飛鳶操》、《華佗論》等詩文,屢屢諷刺、抨擊政敵,由此導(dǎo)致一次次的壓抑和打擊,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(qiáng)烈的憤懣和反抗,并從不同方面強(qiáng)化著他的詩人氣質(zhì)。他說:“我本山東人,平生多感慨”(《謁柱山會禪師》)。
1、詩仙--李白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詩人,也是中國文學(xué)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,他的詩風(fēng)飄逸豪邁不拘一格,唐代詩人賀知章嘆賞李白的詩,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“仙人”。后人便把李白稱為“詩仙”。 2、詩圣--杜甫 杜甫是中國文學(xué)史上偉
擴(kuò)展閱讀,以下內(nèi)容您可能還感興趣。
詩仙,詩圣,詩魔,詩佛,詩鬼,詩囚和詩豪各指誰?
詩仙 李白
詩圣 杜甫
詩豪 劉禹錫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詩仙 李白
詩圣 杜甫
詩豪 劉禹錫
詩魔 白居易
詩鬼 李賀
詩佛 王維
詩囚 孟郊
七絕圣手 王昌齡
詩魔 白居易
詩鬼 李賀
詩佛 王維
詩囚 孟郊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詩仙 李白
詩圣 杜甫
詩豪 劉禹錫
詩魔 白居易
詩鬼 李賀
詩佛 王維
詩囚 孟郊
七絕圣手 王昌齡
詩圣,詩仙,詩佛,詩鬼,詩豪,詩囚分別指的是誰,原因是什么
優(yōu)質(zhì)解答
詩圣--杜甫
詩仙--李白
詩佛--王維
詩鬼--李賀
詩豪--劉禹錫
詩囚--孟郊更多追問追答追答根據(jù)個人寫詩的貼點(diǎn)追問原因追答根據(jù)每個人寫詩的特點(diǎn),后人評價
詩歌之父指的是誰?詩仙指的是誰?詩豪指的是誰?詩囚指的是誰?
詩歌之父-屈原
1詩仙唐代詩人李白詩風(fēng)雄奇豪放,人稱“詩仙”。
2詩圣明清文人把杜甫稱為“詩圣”。葉燮的《原詩》中有詩名“詩圣推杜甫”。
3詩豪指詩人中的英豪?!缎绿茣⒂礤a傳》曰:“素善詩,晚節(jié)尤精,與白居易酬復(fù)頗多。居易以詩自名者,嘗推為詩豪。
4詩魔指酷愛做詩的人好像著了魔一般;也指做詩的癖好、興致。白居易在《與元九書》中曾說:“知我者以為詩仙,不知我者以為詩魔。”
5詩囚指苦吟的詩人。元好問在《放言》詩中寫道:“長沙一湘累,郊島兩詩囚”。郊,指孟郊;島,指賈島。
6詩人李賀因避家諱,不得應(yīng)進(jìn)士舉,終生落魄不得志,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,人稱“詩鬼”
7王維(701——761)字摩詰,原籍祁(今山西祁縣),開元進(jìn)士,后官至尚書右丞。前期寫邊塞詩,其后主要寫山水詩,詩與孟浩然齊名,被稱為“王孟”。兼通音樂、工書畫,宣揚(yáng)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,故有“詩佛”稱號
詩仙、詩佛、詩豪、詩僧、詩鬼、詩魔、詩魂、詩狂、七絕圣手分別是那些詩人的雅號。
1、詩骨--陳子昂
其詩詞意激昂,風(fēng)格高峻,大有“漢魏風(fēng)骨”,被譽(yù)為“詩骨”。
2、詩杰--王勃
其詩流利婉暢,宏放渾厚,獨(dú)具一格,人稱“詩杰”
3、詩狂--賀知章
秉性放達(dá),自號“四明狂客”。因其詩豪放曠放,人稱“詩狂”。
4、詩家天子 七絕圣手--王昌齡
其七絕寫的“深情幽怨,音旨微?!?,因而舉為“詩家天子”。
5、詩仙--李白
詩想象豐富奇特,風(fēng)格雄渾奔放,色彩絢麗,語言清新自然,被譽(yù)為“詩仙”。
6、詩圣--杜甫
其詩緊密結(jié)合時事,思想深厚。境界廣闊,人稱為“詩圣”。
7、詩囚--孟郊
作詩苦心孤詣,慘淡經(jīng)營,無好問,曾稱之為“詩囚”。
8、詩奴--賈島
一生以作詩為命,好刻意苦吟,人稱其為“詩奴”。
9、詩豪--劉禹錫
其詩沉穩(wěn)凝重,格調(diào)自然格律粗切,白居易贈他“詩豪”的美譽(yù)。
10、詩佛--王維
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,也表達(dá)了后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.
11、詩魔--白居易
白居易寫詩非??炭?正如他自己所說:“酒狂又引詩魔發(fā),日午悲吟到日西?!边^份的誦讀和書寫,竟到了口舌生瘡、手指成胝的地步。所以人稱“詩魔”。
12、詩神--蘇軾
蘇軾詩,揮灑自如,清新剛健,一幟獨(dú)樹,人稱詩神。
13、詩鬼--李賀
其詩善于熔鑄詞采, 馳騁想象,運(yùn)用神話傳說創(chuàng)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,故稱其為“詩鬼”。
另:
14、五言長城--劉長卿
擅長五言詩,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,人稱其為“五言長城”。
15、溫八叉--溫庭筠
才思敏捷,每次入試,八叉手即成八韻,人稱他為“溫八叉”。
16、鄭鷓鴣--鄭谷
以《鷓鴣詩》而聞名,故有“鄭鷓鴣”之稱。
17、崔鴛鴦--崔玨
賦《鴛鴦詩》,別具一格,人稱“崔鴛鴦”。
18、杜紫薇--杜牧
曾寫過《紫薇花》詠物抒情,借花自譽(yù),人稱其為“杜紫薇”。
劉夢得是指誰?
指劉禹錫(772-842),字夢得 ,晚年自號廬山人,彭城(今江蘇徐州)人,是匈奴人的后裔。唐代中晚期詩人、哲學(xué)家。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(xué)相傳的書香門弟。*上主張革新,是王叔文派*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。
詩現(xiàn)存800余首。其學(xué)習(xí)民歌,反映民眾生活和風(fēng)土人情的詩,題材廣闊,風(fēng)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轉(zhuǎn)、樸素優(yōu)美的特色,清新自然,健康活潑,充滿生活情趣。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,抨擊*永貞革新的權(quán)貴,涉及較廣的社會現(xiàn)象。晚年所作,風(fēng)格漸趨含蓄,諷刺而不露痕跡。
劉禹錫耳濡目染,加上天資聰穎,敏而好學(xué),從小就才學(xué)過人,氣度非凡。他十九歲游學(xué)長安,上書朝廷。二十一歲,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(jìn)士。同年又考中了博學(xué)宏詞科。
后來在*上不得意被貶為朗州司馬。他沒有自甘沉淪,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(jìn)行創(chuàng)作,積極向民歌學(xué)習(xí),創(chuàng)作了《采菱行》等仿民歌體詩歌。
一度奉詔還京后,劉禹錫又因詩句"玄都觀里桃千樹,盡是劉郎去后栽"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。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,在那里創(chuàng)作了大量的《竹枝詞》。名句很多,廣為傳誦。824年夏,他寫了著名的《西塞山懷古》:"王浚樓船下益州,金陵王氣黯然收。千尋鐵鎖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頭。人世幾回傷往事,山形依舊枕寒流。今逢四海為家日,故壘蕭蕭蘆荻秋。"這首詩為后世的文學(xué)評論家所激賞,認(rèn)為是含蘊(yùn)無窮的唐詩杰作。
后來,幾經(jīng)多次調(diào)動,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(dān)任刺史。當(dāng)時蘇州發(fā)生水災(zāi),饑鴻遍野。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,免賦減役,很快使人民從災(zāi)害中走出,過上了安居樂業(yè)的生活。蘇州人民愛戴他,感激他,就把曾在蘇州擔(dān)任過刺史的韋應(yīng)物、白居易和他合稱為"三杰",建立了三賢堂?;实垡矊λ恼冇枰园?,賜給他紫金魚袋。
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,任太子賓客,與朋友交游賦詩,生活閑適。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。
劉禹錫寫的《陋室銘》,全文共81字,字字珠璣。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,這篇名作是劉禹錫一氣之下?lián)]毫寫成的。
貞元九年(793),劉禹錫中進(jìn)士后,官至太子賓客,加檢校禮部尚書,可謂官運(yùn)亨通。后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(yùn)動,得罪了當(dāng)朝權(quán)貴寵臣,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(dāng)通判。按當(dāng)時地方官府的規(guī)定,他本應(yīng)住衙門三間三廈的官邸??墒?,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,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,便多般刁難。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,不久,又要他搬至北門,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,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。半年之間,連搬三次家,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,一次比一次簡陋,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。劉禹錫覺得這縣官欺人太甚,憤然提筆寫下了《陋室銘》一文,并請大書法家柳公權(quán)書碑勒石,立于門前,以示“紀(jì)念”,一時轟動朝野。
斯時被貶為廣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,與劉禹錫是同榜進(jìn)士,詩歌唱酬,友誼殊深。當(dāng)他讀到《陋室銘》后,獲知劉禹錫遭受勢利小人冷遇時,憤懣不平,立即上書朝廷請求:“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換和州,雖得重罪,死不恨。”雖未獲準(zhǔn),但足可見“患難識知己,文人更相親”的高貴品質(zhì)。
人世滄桑,歲月如流。勢利小人早已化作黃土一,而劉禹錫的《陋室銘》,卻光照歷史,留傳千古。
參考資料: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14752.htm